首页 >> 论坛 >> 转贴
 
日本风物|立秋之提灯(上篇)

转帖 (发表日期:2017-07-18 11:23:58 阅读人次:5093 回复数:3)

  日本风物|立秋之提灯(上篇)

  


  
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天即将来临。对凉意最敏感的要属梧桐了,“梧桐一叶落,天下尽知秋”以小明大,见微知著是种智慧,微光点点,那是黑夜里的微笑。

  
恰逢孟秋时节,神清气爽,正是郊游的好时候。在江户时代若想云游,有必要携带很多的家伙事儿,从测方向的“方位计”,看时辰的“日时计”,到吃饭的“便当盒”,甚至“酒壶”、“铜镜”这其中最不可少的是“小田原提灯”。精致小巧的“小田原提灯”提拿方便,相当于现在我们常用的手电筒。以和纸的折叠造型,内部使用蜡烛照明,是当时旅行的必备佳品,特别是行旅的商人们。

  
江户之旅通常都会寄宿在沿途的客栈酒店,试想长途跋涉后疲惫至极的旅人,远望屋檐下那幽黄的灯光时,是何等的欣慰与雀跃,而我们的旅程便从这客栈屋檐下的提灯开始。

  


  
顾名思义,提灯是手执的照明灯具,古时也写做“挑灯”,将灯笼悬挂起来便是了。提灯的内侧用竹骨扎制成筒状,竹骨周围裱上障子和纸,里面点上蜡烛,形成一个围合空间,日文称为“火袋”,倒是形象。上下口用圆环进行加固,上口叫“口轮”下口称“底轮”再加上提手便完成了。夜晚手执提灯漫步,又或悬挂大门屋外,起到照明和醒目的作用。周围都装裱了障子和纸,里面的蜡烛是不会轻易的被风吹熄的,同时,上下开口也更利于空气流通,也不会因为氧气不足而使蜡烛熄灭,提灯的构造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古人的智慧。

  
关于提灯的起源众说纷纭,从何时开始在日本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,应德2年(1085)写成的《朝野群载》中有涉及,而雏形的出现却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。有说是与蜡烛等佛教供灯用具一起从中国传来,中国的战国时代出现了青铜明灯,经过演变后传到日本,江户中期又改良了中国传来的骨架形式,变成可折叠易携带,这便是提灯发展的开始。

  
江户以前的提灯多为天皇家、贵族、武家、僧侣等上流社会在宗教典礼和祭祀仪式上使用的,因美观便利,取代了从前使用的松明,到了后期随着蜡烛的普及才走进寻常百姓家里,成为庶民在宗教仪式的中元盂兰盆节和日常照明中使用的工具,立秋时节正是中元传统盂兰盆节的时期,家家掌灯祭祀先祖。

  


  


  
提灯的个头身材也很多样,分“长形也称高张型,圆型,卵型,筒型,小田原型,也有弓张型”。最初的筒形提灯被折叠后成为个箱子大小,供一般日常使用,很快即成为各种仪式等重要场合的座上宾,也曾几何时浪迹各式声色场所,作为送迎宾客的小官儿。前文中的小田原提灯据说是今日神奈川县小田原的“甚左卫门”最初制作的,小型圆筒轻便,才有了旅行专用之说。享保年间(1716-1736),成为小田原的名产,被远销各处,折叠后可以收入怀中,也被称为小袋提灯。今日每年7月第4个周末都会举行“光的祭典小田原提灯夏祭”全城灯火通明煞是热闹。广泛被民间使用的是圆形提灯,手柄前端直接垂吊着球形或卵形,制作相对粗略不少,而武士骑马用的乘马提灯虽是同类,但工艺则属上乘,就连街道上常看到的红白相间的小提灯也属同种,走在今天的街道,一些祭祀活动或重大仪式上,都会悬挂整列的小提灯,蔚为壮观。竹弓提灯外型随是圆筒形,利用了竹子弓形的张力,所以称为也有弓张型提灯,可以收住“火袋”的上下口,起到稳固的作用。

  


  
而根据使用场合和用途不同,提灯也被分为几类,盂兰盆节供奉先祖时装饰用的“盆提灯”,室内照明装饰用的提灯也演进出悬挂和放置两式。,更有用于路边照明的“行灯”。而佛教寺院山门悬挂的提灯,体量更大些,东京浅草寺前大大的“雷门”提灯,火红醒目,成为日本形象的代表。日本神社的拜殿和周边也会悬挂装饰着“御神灯”的提灯。与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看板用提灯了,日式拉面店,居酒物,甚至路边小摊广泛采用,写有店名作为招牌,又或着写满各色菜式,入夜后诱惑着每个放慢脚步的胃。


 回复[1]: 日本风物|立秋之提灯(下篇) 转帖 (2017-07-18 11:28:55)  
 
  岐阜提灯使用产地岐阜地名,古时是良质和纸与竹的主产地,被称为“美浓之国”。在18世纪有着良好原材料供给,手工业发达的岐阜开始制作提灯,薄纸细骨,作工精良的特点经受了市场检验。江户时期,在提灯白色和纸地上描绘花草,被京都的公家所颂扬。用于中元照明和日用装饰,七夕时掌灯悬挂也变的流行。当时经济交通的发展不完善,因此还没有得到更大的普及。一举成名还是在日后,明治十一年(1878)的十月,当时的明治天皇去东海北陆地区巡察,一日住宿于西本愿寺在岐阜的别院,岐阜用表现当地主要特色的岐阜提灯进行装饰,供天皇观瞻受到欣赏,从此岐阜提灯盛名不衰直至今日。

  


  
与八女提灯的简朴所不同,赞岐提灯色彩绚烂装饰十足,这和从中国传承而来不无关系。赞岐提灯由弘法大师空海将制作技艺带到香川县,遍走德岛,高知,爱媛以及香川八十八处寺院,这巡拜“四国八十八所”的路线成为追随空海大师足迹的修行。因此利用野山竹做骨架,装饰着沿线诸多寺院特有的图案与纹样,模样艳丽,折叠便捷成就了岐阜提灯的原型。山紫水明之地的岐阜,继承日本传统美,以及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,造型优美清凉感漫溢,受到大众的喜爱,在中元盂兰盆节广泛被使用,并成为夏日纳凉的装饰。

  
到了天正文禄时期(1573-1596),可携带的灯具被赋予了更多的流行元素,随着灯具种类和用途的多样化,在提灯上描绘家纹以示区别,也出现了职业更换桐油的匠人,随后专门生产销售的“提灯屋”也应运而生。脱离了单纯工具的提灯,担负起承载“日常生活习惯,宗教制度信仰,文化艺术”的重任,构筑了不可或缺的地位。

  


  
提灯家纹

  
到了江户时期,人们出行范围不断扩大,开始流行携带方便的提灯。在提灯的火袋上进行题字描画家纹的作业演变成专门的职业,而使用的文字也为“江户文字”中的一种。

  


  
“勘亭流”的名字被许多对设计有兴趣的朋友所熟知,原本是“落语”“歌舞伎”等传统艺能书写看板用的字体,“冈崎屋堪六”于安永八年(1779)设计,名字取自他的名号“堪亭”,后来成为“狂言”这一传统艺能的台本专用字体。“寄席文字”俗称“橘流”是传统说书“落语”为了招揽宾客前往观赏,制作宣传小页使用的文字,字形间距都有考究,与“勘亭流”同为提灯文字的始创,看来当时广告宣传就已兴盛了。“笼文字”的比划浑厚,略微四方的特点,是反白设计的常用字体,有时也仅作轮廓线来使用。“须文字”犹如胡须在字尾处,常被用在日本酒的瓶贴,是酒铺喜爱的字体,寿司店,鳗鱼店等其他商铺也用作商号招牌使用。相扑广告的看板上使用的“相扑文字”,由当时的职业看板设计者“根岸家”始创,形成与相扑相称的强有力的字体,为此被叫做“根岸流”文字。笔划转角四方的粗体字被提灯所专用,除此也用于印章制作。

  
说到产地不得不说说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的老铺。

  
创业于元禄三年(1690)的“迁仓”是日本最为古老的店铺之一,在京都以制作提灯、和伞为主。先辈的“浅井长政”战败于“织田信长”后携家眷流落于今日的京都山科区并安定下来。长政的子孙“山城屋甚助”从山科又搬往京都,居住在建仁寺附近,取屋号“山城屋”以制作贩卖和伞为计,成为初代创始人。随后明治初期又迁移到如今的河原町现址上。由于和伞的原料和提灯相似,明治后期到大正初期,第十三代家业继承人的“迁仓达夫”开始提灯的制作和贩卖,并延续至今,现在的“迁仓”同时制作提灯、和伞双翼齐飞。

  


  
Isamu NOGUCH设计的AKARI(明)系列

  
离开京都我们再去岐阜看看当地的提灯老铺。明治初期(1891)一个叫做“尾关次七”的人,在经营杂货铺的同时,兼做提灯的制作销售,这便是“尾关”的开始。到了明治二十四年,第二代继承人袭名“次七”,潜心专营岐阜提灯制作和贩卖,对于新的设计加工技艺颇有见解,不断推陈出新,符合时代潮流的色彩与设计深受好评,其中当属与当代艺术家Isamu NOGUCHI的合作AKARI(明)系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。早在昭和二十八年(1953)东京和大阪举行了初次的“AKARI展”,Isamu NOGUCHI之所以为提灯取名为“AKARI”,因为“明”这个字,是阳光与月光照射进屋内的意思,为现代人机械般的生活方式中,添加自然的元素。透过和纸漫射于房间内的柔和光线,满足现代人内心对自然的渴望。相对玻璃和塑料制品,这种自然的纸、竹木制品,也能体现自然至美。从制作初期至今,不断更新进化,AKARI系列有着将近100多个作品诞生,装点我们的生活。

  


  
MIC*ITAYA设计的抽象不规则提灯

  
离开岐阜去看看出现新气象的提灯。庆应元年(1865)茨城县水户市诞生的水府提灯老铺“铃木茂兵卫商店”,从新的视点出发,复苏日本传统,面向未来向更广阔的世界传播自己的主张。视觉艺术家MIC*ITAYA一改以往提灯中心对称的造型结构,创新的设计出抽象不规则充满现代艺术感的提灯,诞生出亦古意新的照明器具。

  
古已有之的传统美为现代苏醒,传统的祭祀仪式使用的提灯,随后融入现代生活,魅力不衰不减,变化的是周遭的环境,不变的依然是内心的柔和与温暖光芒,隽永有力地雕出刻刻人生,有如人生旅途中指引我们微笑面对的方向。(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撰文_Will)

 回复[2]: 勘亭流 骏骏 (2017-07-18 12:19:46)  
 
  各位的電腦中,是否有這種字體呢?筆劃又粗又圓,獨特且飛躍,帶給人躍動感,這可是經過幾百年來精煉而成、仍在持續進化的文字──勘亭流(かんていりゅう,kanteiryuu)。

  


  
雖然在現代,我們很輕易地就能用電腦「打」出勘亭流文字,但事實上,「勘亭流」原本是日本傳統藝能「歌舞伎」的專用文字,而且是以流派方式傳承下來,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了!

  
據說勘亭流的由來,是1779年由書法家岡崎屋勘六所「發明」的。當初他受委託,要寫出適合用在歌舞伎劇場看板的字,於是他掌握了幾個原則:

  
一、 文字筆劃粗,間隔小(帶有希望觀眾席不空出間隔之意)

  
二、 文字有圓潤感,線條不尖銳(祈求演出圓滿進行)

  
三、 筆劃若有挑勾的部份,要往內挑勾(把觀眾「帶」進劇場之意)

  
原來勘亭流字體不僅獨特,還帶有許多祈福之意呢。

  
把握了原則之後,書法家們還用各種方式,讓勘亭流「活」起來。現在唯一擁有勘亭流最高資格「奧傳」、現年八十一歲的書法家伏木壽亭表示,每次都會配合演出劇目,調整文字。若是熱鬧的對戰類劇目,就會用粗且強力的文字,相反的劇目則會用輕柔的文字來表現。難怪勘亭流被稱為「文字的歌舞伎」了。「文字是可以隨著書寫者的感性及時代來變化的」──伏木先生說道。

  
下次路經東京銀座歌舞伎座、或是京都南座時,請別忘了細看門口的「勘亭流」看板吧!看看是否能從活躍的字當中,感受到書法家所傳達的意境吧!

  

 回复[3]: 在台北遇見江戶文字 骏骏 (2017-07-18 12:27:43)  
 
  在台北遇見江戶文字

  
Winston jf blog 專訪與報導, 中文字型的故事 2015/05/16

  
5 月 2 號那天結束台北城市散步的邀約行程後,收到朋友的訊息,說是有日本職人在松菸文博會現場書寫江戶文字。But 說,在日本留學加上去日本 N 遍,都還沒看過有人現場寫江戶文字。而這次居然在台北就可以遇到有職人親手書寫,簡直太不可思議了。於是我們二話不說連忙趕到了現場。

  
一到現場我們就驚呆了:貨真價實的日本師傅用毛筆在一塊塊小木牌上細細描繪文字。這位師傅是來自東京墨田區傳統工藝保存會的大石智博先生。感謝他在接下來的一小時中傾囊相授,幫我們上了豐富的江戶文字課。

  


  
我們在《字型散步》中提到,勘亭流是一種江戶文字。電腦字型勘亭流,在台灣很常見。很多台灣商家(尤其是在夜市賣章魚燒的)喜歡用勘亭流傳達日本風味。而勘亭流最早是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文化,是歌舞伎劇場招攬生意的「海報」字型:又大又滿,扭來扭去,看起來很醒目。

  
但是江戶文字其實還有很多類型,勘亭流只是其中一種。其他例如「寄席文字」、「淨琉璃文字」、「籠文字」等等。吉野家招牌字體就可以被視為這種專門寫在燈籠上的「籠文字」。

  
反抗統治者的庶民文字

  
大石師傅先跟我們講解這些文字的歷史脈絡,然後示範如何書寫。根據大石師傅的說法,日本文化對文字的執著,從江戶時代就開始了。「武士」這個統治階級,竟然有自己的專屬字體:「御家流」,類似行書或草書的概念。並且規定老百姓的正式行文、看板招牌等等,都要使用這種書寫方式。

  
御家流

  


  
大石師傅準備的江戶文字範例。

  
人們做生意總是要寫招牌,寫招牌一定要使用御家流。但是這種字體很不容易理解,也很難寫得像。到了江戶後期,武士階級漸漸沒落,被迫要用一些方式「刷存在感」,例如找碴。動不動就挑釁商家的御家流寫得不夠正統,凸顯自身的文化比較優越。

  
但是一般民眾地位已經漸漸上升了,不再跟以前一樣懼怕這些武士。找碴是吧?那就想一個讓上位者心服口服的變通對策。形態各異的江戶文字就是這樣誕生的:明顯與御家流區分,也主張比御家流有更多好處的書寫方式。

  
跟傳統工藝有密切關係的工作特別會發展出江戶文字,像「落語」、「相撲」、「歌舞伎」等傳統表演藝術,就各自衍生出了寄席文字、相撲文字、勘亭流;神社有千社札。透過與傳統的連結,告訴武士階級這些字體不是故意不守規則,而是這有特殊傳統,不能輕易更改,也不是一般書寫。江戶文字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奠定了自己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。

  
寓意豐富:文字不只是文字而已

  
江戶文字最有韻味之處,在於它們在筆畫型態中往往寓有豐富的意涵。當天師傅特別示範了正統的「勘亭流」與「籠文字」的寫法。

  
仔細看勘亭流怎麼寫:很多筆畫都刻意貼近,有些甚至圍成了一個封閉的形狀。這有個特殊的意涵:把客人都「圈住」,讓他們流連忘返,希望自己的店高朋滿座,生意強強滾。

  


  


  
大石師傅書寫的勘亭流作品

  
其實連怎麼寫都有學問:很多地方都不是一筆就能完成的。像「字」裡面的直勾,就不可以一筆勾出去。因為那樣象徵的就是把生意趕走,不吉利。在寫的時候,一定要從外面推進去,這才因此有了「把客人送進店裡面」的意念。又比如說風這個字,尾端的勾往上飛,又回靠過來,形成封閉的圈。看起來就像把人氣又拉回來,甚至還多了新顧客的樣子。另外,筆畫勢必得往上飛,因為那也象徵攀升的好運。

  


  


  
怎麼寫是有講究的:要推進去,不要送出來

  


  


  
勘亭流封閉的筆畫有其象徵寓意

  
比較台灣常見的電腦字型勘亭流,大都經過台灣人自己詮釋。例如這個曾在《字型散步》出現的(莫名其妙的)宮廟對聯,就用了華康勘亭流。這個勘亭流字型已經沒有顧及正宗勘亭流的意念了:筆畫方向已經水平化,大部份不刻意迴旋成封閉的圈,整體佈局也疏淡很多,筆畫不密,沒有原本濃麗的感覺。

  
華康

  


  
台灣版本的勘亭流

  
而大石師傅示範的另一種江戶文字:籠文字,則更接近所謂的「lettering」:文字要先畫出外部框線,然後再用毛筆塗黑。注意到了嗎,這種文字的裝飾也是有含義的,筆畫尾端的裝飾收尾要往上翹,這也是象徵祈禱「直達天聽」,把好運帶起來的意思。

  
籠文字

  
籠文字的裝飾筆畫也有寓意

  
而且,連用墨都有講究:這些寫在木牌(表礼)上的文字都是立體的。這是因為墨水一層一層堆積所形成的固態質感。據說,疊得越高越強運。而且要注意,別把別人的字給刮掉了──會害別人家的運勢下跌。

  


  
字要疊得高,好運才會高。「字」是勘亭流,「嗨」是籠文字

  
沒想到連在台灣生活都很常見的江戶文字,竟然背後有這麼多寓意,筆畫還真不只是筆畫。從古至今,字體都是與庶民生活緊密連結的產物,理解一個國家的字體,就能從微觀處體驗一國之傳統。

  
最後,大石師傅聽說了我們的《字型散步》,收攤後就跑去誠品買了一本。我們後來才知道這件事,可惜沒有幫他簽到名(有沒有這麼感人!)。在此也向他致上誠摯的謝意。

  
特別感謝賴霧流先生提供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素材

 敬请留言(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)
用户名(必须)
密 码(必须)
标 题(任意)
内 容(1000字以内,图片引用格式:[img]图片连接地址[/img])
    添加图片
    
 
Copyright ◎ 2017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